当城市的霓虹终于被列车甩在身后,窗外的景色从绿意盎然渐变成戈壁连绵,这片被河西走廊风沙浸润的土地,既有千年文明的厚重印记,也有大漠星空的浪漫辽阔。
跟着讲解员的脚步穿过崖壁上的洞窟群,仿佛瞬间穿越时空。在幽暗的灯光下,北魏的飞天衣袂翩跹,盛唐的菩萨眉眼含笑,那些用矿物颜料绘制的壁画,即便历经千年风沙侵蚀,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初画工们倾注的匠心。九层楼,巍峨地矗立在崖壁之上,仰头望去时,阳光透过檐角的铃铛洒下来,仿佛能听见千年前的梵音在风中回响。
鸣沙山月牙泉景区,月牙泉就那样静静地躺在沙海中央,泉水清澈见底,岸边的胡杨和芦苇随风摇曳,与周围的金黄沙漠形成鲜明对比,像极了大漠递出的一封温柔情书。傍晚时分,我坐在沙丘上看日落,夕阳把沙漠染成橘红色,月牙泉泛着粼粼波光,连风都变得温柔起来,那一刻,仿佛整个世界都只剩下我与这片沙海绿洲。
当夜幕降临,银河清晰地出现在头顶,像一条银色的丝带横跨夜空,连北斗七星都显得格外明亮。当唱起那首《当》时,歌声在空旷的沙漠里回荡,抬头是璀璨星河,低头是身边陌生却温暖的人群,那种浪漫与治愈,是在城市里永远无法体会到的。演唱会结束后,我躺在沙子上看了很久的星星,听着远处传来的沙粒声,感觉自己仿佛与这片星空、这片沙漠融为一体。
又见敦煌与悦动敦煌
如果说莫高窟是静态的历史,那《又见敦煌》和《悦动敦煌》就是动态的文明重现。《又见敦煌》是沉浸式实景演出,观众没有固定座位,跟着演员的脚步在不同场景中穿梭,从张骞出使西域的艰辛,到壁画工匠的执着,再到敦煌守护者的坚守,每一个场景都让人仿佛 “置身历史现场”。当演员们穿着盛唐服饰走过身边,当 “飞天” 从头顶缓缓飘过,我甚至能感受到千年前敦煌的繁华与热闹。
《悦动敦煌》则更偏向于舞蹈艺术,舞者们用灵动的肢体语言,再现了壁画中的 “反弹琵琶”“胡旋舞”,背景音乐融合了传统乐器与现代旋律,古老的艺术在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两场演出看下来,我对敦煌的理解不再只是 “大漠” 与 “壁画”,更多了一份对历史人物的共情,对文明传承的敬畏。
最后一站去了玉门关景区。沿途都是茫茫戈壁,偶尔能看见几株耐旱的骆驼刺,让人真切感受到河西走廊的辽阔与苍凉。城墙早已被风沙侵蚀得斑驳不堪,城墙上的夯土痕迹清晰可见,风在耳边呼啸,脚下是松软的戈壁土,那一刻,我终于读懂了 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 的苍凉,也明白了河西走廊为何能成为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道。
我望着窗外渐渐远去的戈壁与沙丘,心里满是不舍。这片土地,既有莫高窟的千年厚重,也有月牙泉的温柔诗意;既有沙漠星空的浪漫,也有玉门关的沧桑。它用风沙讲述历史,用星河治愈人心,或许未来某一天,我还会回到这里,再看一次莫高窟的壁画,再爬一次鸣沙山的沙丘,再听一次沙漠里的星空演唱会。因为敦煌,早已成了我心里无法忘记的牵挂。

莫高窟

鸣沙山

鸣沙山

鸣沙山

鸣沙山

玉门关景区

又见敦煌

乐动敦煌